NFT风潮吹进Z世代, 虚拟收藏品为何变抢手货?

  • 2021-12-23

文章出处:https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64209/nft-gen-z

今年6月,一块位于虚拟平台Decentraland上的土地,以91.3万美元(约2,200万元新台币)价格卖出;同月,区块链游戏平台Axie Infinity上,9块虚拟土地以888.25枚以太币(约4,200万元新台币)售出。这一切,都跟2021年暴红的NFT(Non-Fungible Token, 非同质化代币)有关。

追求所有权证明,NFT已成当代文化现象

fungible的中文字义是「可取代、可互换」,因此所谓的fungible token(同质化代币)就像是比特币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,每个人持有的币并无不同,币值也可以拆分成小数点。用新台币来想也是类似概念,我们不会执着手上一定要拿到哪一张百元钞、千元钞,而这些纸钞也都可以找零交易。

相对来说,non-fungible指的是不可分割、不可替代、独一无二等特性,NFT也因此可被视为虚拟的所有权证明,是近年来掀起的「加密热潮」(crypto craze) 中,话题性与炒作度兼具的加密货币(Cryptocurrency)。

奇点大学(Singularity University)首位台湾入学者、台北科技大学互动设计系专任助理教授葛如钧这样解读NFT: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品、商品或物质,原封不动地在数码世界中复制一份,NFT可以证明这些事物的价值,方便在经济贸易中交易、流动。

今年3月,佳士得(Christie's)拍卖行将美国数码艺术家Beeple历时5,000天不间断的创作,拼贴成一幅巨型数码作品《每天:最初的5000天(Everydays: The First 5000 Days)》,最终以约6,930万美元(约新台币19.5亿元)价格售出,是佳士得首件以NFT形式拍卖的「纯数码艺术品」。

除此之外,台湾歌手周兴哲、马念先,Twitter创办人杰克・多西(Jack Dorsey)、伊隆.马斯克(Elon Musk)的女友格莱姆斯(Grimes)等名人,甚至是NBA、Gucci这类国际大品牌,也纷纷推出NFT作品,不是卖出高价,就是以惊人的速度销售一空。

《华尔街日报》形容,NFT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 购买者追求的已经不只是艺术品或资产本身,背后的「所有权的证明」才是最珍贵的。

而就经济层面来说,由于任何以数码形式发行的作品,在网络时代实在太容易被免费复制、传播,因此NFT的兴起,可以让创作者获得应有报酬。目前,国际上已有OpenSea、Nifty Gateway等知名NFT交易平台。其中,OpenSea早在2017年就进入市场,近年NFT热潮爆发,也自然获得许多用户采用,今年7月,OpenSea才在B轮融资中筹集1亿美元,公司估值高达15亿美元。

成立于台湾的音乐NFT平台「Fansi」营运长叶向林分析,交易平台通常都会有「分润机制」,除了首次交易的金额,之后每转手一次,创作者可再分得约10%的成交价格,如果购买者在其他平台继续转卖(二级市场),创作者一样可以分润。

星展银行则指出,NFT交易不需透过中间商,能让买家和卖家从每笔交易中,获得更大的利益与价值。

除了将现实生活的实体或虚拟的人事物制作成NFT进行交易之外,在区块链技术之下,未来人们如同电影《银翼杀手》、《一级玩家》的剧情一般,活在一个现实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世界,或许并非遥不可及。

如今,已有许多基于以太坊技术的虚拟现实平台,人们可在这里以NFT形式购买土地、房产,甚至开一间私人艺廊,展示你所有的NFT战利品。

举例来说,游戏平台The Sandbox年初就卖出一笔价值280万美元的虚拟土地,这跟一般游戏玩家「课金」购买虚拟装备的差别在于:NFT会记录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资料,玩家能「真正拥有」虚拟世界中的资产,不过这块地的所有权,仅限于在购买土地的虚拟平台上,真实世界中并没有一块对应的真实土地。

「我可以想像未来会有虚拟建筑!」多伦多一位艺术家克里斯塔・金(Krista Kim)在《纽约时报》报导中表示,戴上VR(虚拟实境)、AR(扩增实境)设备,就能邀请亲朋好友线上聚会看展。当愈来愈多人在线上空间活动,玩家买虚拟土地除了可以过过当地主的干瘾,甚至可以出租给别人,举办如:NFT艺术品展览会的活动,就连房屋外墙的空间,也可以出租供商人投放广告,赚点零用钱。

从NFT1.0走进2.0,数码策展将成决胜关键

其实无论是贩售数码音档、图片,不用透过区块链技术,在现实世界多半也能完成,只是「NFT让既有的交易模式加速、扩大、流动性变高。」葛如钧表示。

以数码艺术家Beeple来说,过去他大多在社群平台Instagram上发表作品,这些作品虽然也可以透过数码方式销售,但由于买方会疑虑,不知如何主张自己是特定数码作品的所有权人,交易量难免受限。有了NFT,就可以满足人们真实拥有数码作品的渴望。

在作品的流动性方面,以前如果想出售一幅凡高的真迹画作,必须先规画好出席哪些艺术拍卖会,透过这些第三方机构,赢得潜在买家信任,最终找到理想卖家,过程可能耗费数年。

当作品可以NFT形式交易,作品的所有资料都能在区块链上公开查询,任何时间也可将作品放上网销售或下架,甚至能接触到国外买家,交易速度大幅提升。

当作品可以NFT形式交易,作品的所有资料都能在区块链上公开查询,任何时间也可将作品放上网销售或下架,甚至能接触到国外买家,交易速度大幅提升。

不过,尽管NFT市场正高速起飞,却也变动快速。葛如钧认为,将一组好作品放上虚拟世界,就能卖出好价格的「NFT1.0」时代已经过去, 现在正进入「NFT2.0」时代,重心将转移到「粉丝经营」上 ,发展出更有趣的行销手法,以及与粉丝互动的方式。

作风神祕的数码艺术家PAK就是一例。2021年4月,苏富比(Sotheby's)才在加密货币艺术平台Nifty Gateway,以1,680万美元(约新台币4.8亿元)卖出他的NFT作品。几乎就在同时间前后,PAK推出了一个NFT销燬平台「burn.art」,任何NFT的持有者,只要将自己NFT到平台上以数码方式「销毁(burn)」它,就能获得名为ASH(灰烬)的代币,用于购买PAK的新作。特别的是,往后PAK的创作都只能用ASH币买,借此创造出高强度的社群互动。

葛如钧指出,这是透过NFT延伸出来的「数码策展」概念,展出的不只是作品,而是与观众不间断的互动体验,「这就如同一场lifelong(终生)的展览,身为收藏家,可以一直待在这座美术馆中,不用出去。」

从PAK的例子可以看出,NFT营造的是一种增强版的「粉丝、社群经济」,在分众时代里,不用怕题材冷门,只要有足够的粉丝基础就可以运转起来,让每个创作都能展现价值。

即使不是名人,也可以透过NFT形式发表作品,找到同好。没有区块链的技术背景、在台北从事数码行销工作的黄小姐,最近就与艺术家友人合作,将刚过世的贵宾犬图像制作成NFT,放到交易平台Opensea上贩售(右图)。她还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,将过世的宠物上链,在数码世界中,永远纪念所爱。

来源:侯俊伟摄影
「只要NFT的概念可以吸引某个群体,或相同想法的人,就能形成一个社群,甚至发行自己的代币,打造经济体内的经济体。」葛如钧说。

我们该如何看待NFT泡沫与风险?

眼看着NFT交易金额持续飙升,不免令人担心这波热潮是否正走向泡沫?

「有泡沫的机率很高,但是我反而怕泡沫不来,这表示它的吸引力还没有大到让人失去理智。」葛如钧直言,泡沫迟早会来,不过泡沫破灭后,市场也会慢慢站稳脚步、逐步成长。现在我们能做的,就是做好健康的心理准备,加强对于NFT的了解。

就法律层面来看,安侯法律事务所合夥律师锺典晏指出,过去加密货币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没有与实际物品连结(如同法币背后连结黄金),这点也是NFT必须克服的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要主张拥有台北市某块土地,拿出土地权状就能证明自己是所有权人,但是凭着一幅凡高名画的NFT,缺乏与实物的连结,要在法律上证明所有权,恐怕会有些疑虑。

此外,国外也曾传出有人未经原创者同意,将音乐作品做成NFT贩售。音乐NFT平台Fansi营运长叶向林坦言,NFT建构在区块链上的资料虽然公开透明、无法窜改,却没有审查内容来源的机制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平台应该建立审查溯源的机制,从源头就做好把关。

NFT浪潮的爆发,印证了实体与虚拟世界的界线逐渐模糊,对Z世代(指1990年代末~2010年出生的人)年轻人来说,购物与投资习惯逐渐变成在线上投资比特币、购买喜欢歌手的NFT套组,并在社群平台、网络空间上炫耀。

或许,当这群网络原生世代有经济能力后后,开什么车、用什么包将不再是重点,在数码世界中的身分与资产,反而更显重要。